首页 - 基金 - 泓德裕惠债券C(023810) - 基金概况
泓德裕惠债券C(023810)基金概况
基金简称 泓德裕惠债券C 基金代码 023810
基金经理 姚学康 设立日期 -
管理人 泓德基金 托管人 交通银行
业绩比较基准 中国债券综合全价指数收益率*90%+沪深300指数收益率*7.5%+中证港股通综合指数收益率*2.5%
跟踪标的 该基金无跟踪标的
投资目标 本基金在谨慎控制组合净值波动率的前提下,通过合理的资产配置,力争实现基金资产的长期稳健增值。
投资理念
投资范围 本基金的投资范围主要为具有良好流动性的金融工具,包括国内依法发行的债券(含国债、央行票据、地方政府债、金融债、企业债、公司债、次级债、中期票据、可转换债券(含分离交易可转债)、可交换债券、短期融资券、超短期融资券、政府支持机构债券、政府支持债券)、股票(包括主板、创业板及其他中国证监会允许基金投资的股票、存托凭证)、港股通机制下允许买卖的规定范围内的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的股票(以下简称“港股通标的股票”)、经中国证监会核准或注册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不含香港互认基金、QDII基金、FOF基金、可投基金的非FOF基金和货币市场基金)、资产支持证券、债券回购、银行存款、同业存单、货币市场工具、国债期货以及法律法规或中国证监会允许基金投资的其他金融工具(但须符合中国证监会相关规定)。 本基金仅投资于本基金管理人管理的权益类证券投资基金及全市场可上市交易的股票型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 如法律法规或监管机构以后允许基金投资于其他品种,基金管理人在履行适当程序后,可以将其纳入投资范围,其投资比例遵循届时有效的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
投资策略 大类资产配置策略 本基金以获取基金资产的长期稳健增值为目标,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发展趋势,采用“自上而下”的分析视角,综合考量宏观经济发展前景,评估各类资产的预期收益与风险,合理确定本基金在股票、债券等各类别资产上的投资比例,并随着各类资产风险收益特征的相对变化,适时做出动态调整。 股票投资策略 1、个股投资策略 本基金运用基金管理人开发的多因子选股模型以及基本面选股等多种策略进行股票选择并据此构建股票投资组合。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将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修正,优化股票投资组合。 2、港股通标的股票投资策略 港股通标的股票的投资策略原则上与A股投资策略相同,但香港股票市场与A股市场的差异(包括行业分布、交易制度、市场流动性、投资者结构、市场波动性、涨跌停限制、估值与盈利回报等方面)对股票投资价值可能产生影响,本基金将结合港股的资金环境和市场环境,以及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和主要经济体的货币财政政策,精选符合本基金投资目标的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公司股票。 3、存托凭证的投资策略 本基金投资存托凭证的策略依照境内上市交易的股票投资策略执行。 基金投资策略 本基金投资于本基金管理人管理的权益类证券投资基金及全市场可上市交易的股票型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 本基金投资的权益类证券投资基金包括股票型基金以及至少满足以下一条标准的混合型基金:(1)基金合同约定的股票资产(含存托凭证)占基金资产的比例不低于60%;(2)基金最近4期季度报告中披露的股票资产(含存托凭证)占基金资产的比例均不低于60%。 根据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自上而下的选择相对价值较高的基金品种进行投资。 基金选择上以长期可持续的超额收益能力作为核心目标,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通过量化规则筛选出投资价值相对突出的标的,另一方面通过定性的方式对基金进行二次研判,多维度共同筛选出匹配组合投资策略,适合组合参与的投资标的。 1、主动型基金投资策略 本基金对主动型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的配置采取自上而下的策略框架。首先基于对市场的整体判断,确定拟投资的品种和方向,在可选标的中筛选出符合投资要求的基金,重点关注基金在行业风格上的配置倾向、业绩贡献度和收益稳定性。 具体筛选时,本基金将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对可选基金进行综合评判,从中选出评价靠前的产品作为备选投资基金。定量研究方面,主要从产品规模变化、业绩表现稳定性、业绩归因分析等多角度进行综合评估,选取出风格稳健、表现良好、业绩具备可持续性的基金作为备选。在定性研究方面,通过分析基金的管理规模、投研支持、投资逻辑、对标情况、风控能力等多个因素,结合对基金经理的调研,综合做出评判。此外,本基金还将根据资产配置方案,综合考虑投资成本、流动性和相关法律要求,进一步优选出合适的标的进行投资。 2、被动型基金投资策略 本基金对被动型基金的配置采取自上而下的策略框架。首先基于对市场的整体判断,确定拟投资的品种和方向,并从标的指数表现、跟踪误差、超额收益、规模变化等定量角度进行分析,选取出表现稳定,符合市场方向的基金。此外,综合考虑基金流动性水平、费率水平、市场代表性、管理人风控能力等多个因素,结合自身的投资策略,确定投资额度。 国债期货投资策略 本基金在进行国债期货投资时,将根据风险管理原则,以套期保值为主要目的,采用流动性好、交易活跃的期货合约,通过对债券市场和期货市场运行趋势的研究,结合国债期货的定价模型寻求其合理的估值水平,与现货资产进行匹配,通过多头或空头套期保值等策略进行套期保值操作。基金管理人将充分考虑国债期货的收益性、流动性及风险性特征,运用国债期货对冲系统性风险、对冲特殊情况下的流动性风险。 债券投资策略 本基金通过对国内外宏观经济态势、利率走势、收益率曲线变化趋势和信用风险变化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构建和调整固定收益证券投资组合,力求获得稳健的投资收益。 1、久期配置策略 本基金将考察市场利率的动态变化及预期变化,对GDP、CPI、国际收支等引起利率变化的相关因素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宏观经济运行的可能情景,并在此基础上判断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在内的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对市场利率水平和收益率曲线未来的变化趋势做出预测和判断,结合债券市场资金供求结构及变化趋势,确定固定收益类资产的久期配置。 2、个券选择策略 对于国债、央行票据等非信用类债券,本基金将根据宏观经济变量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分析,预测未来收益率曲线的变动趋势,综合考虑组合流动性决定投资品种;对于信用类债券,本基金将根据发行人的公司背景、行业特性、盈利能力、偿债能力、流动性等因素,对信用债进行信用风险评估,积极发掘信用利差具有相对投资机会的个券进行投资,并采取分散化投资策略,严格控制组合整体的违约风险水平。 3、信用债(含资产支持证券)策略 信用债市场整体的信用利差水平和信用债发行主体自身信用状况的变化都会对信用债个券的利差水平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一方面,本基金将从经济周期、国家政策、行业景气度和债券市场的供求状况等多个方面考量信用利差的整体变化趋势;另一方面,本基金还将以内部信用研究为主、外部信用评级为辅,即采用内外结合的信用研究,研究债券发行主体企业的基本面,以确定企业主体债的实际信用状况。 本基金主动投资信用债(含资产支持证券,不含可转换债券、可交换债券)的信用评级须在AA+(含AA+)以上,其中评级为AA+的信用债占信用债资产比例不超过20%,评级为AAA的信用债占信用债资产比例不低于80%。以上评级参考债项评级,如无债项评级或债项评级为A-1的,参考主体评级,评级公司不包含中债资信。基金持有信用债券期间,如果其评级下降、基金规模变动、变现信用债支付赎回款项等使得投资比例不再符合上述约定,应在评级报告发布之日或不再符合上述约定之日起3个月内调整至符合约定。 本基金对信用债券评级的认定参照基金管理人选定的评级机构出具的债券信用评级。 4、可转换债券投资策略 可转换债券赋予投资者在一定条件下将可转换债券转换成股票的权利,投资者可能还具有回售等其他权利,因此从这方面看可转换债券的理论价值应等于普通债券的基础价值和可转换债券自身内含的期权价值之和。本基金在合理地给出可转换债券估值的基础上,尽量有效地挖掘出投资价值较高的可转换债券。 5、可交换债券配置策略 可交换债券的价值取决于其股权价值、债券价值以及内嵌期权价值。其中其债券价值与可转换债券相同,即选择持有可交换债券至到期以获取票面价值和票面利息;而其股权价值则需要关注发行人持有的其他上市公司(目标公司)的股票价值。本基金将结合对可交换债券的纯债部分价值以及对目标公司的股票价值的综合评估,选择具有较高投资价值的可交换债券进行投资。
分红政策 1、由于本基金A类基金份额不收取销售服务费,而C类基金份额收取销售服务费,各基金份额类别对应的可供分配利润将有所不同,本基金同一类别的每一基金份额享有同等分配权; 2、本基金收益分配方式分两种:现金分红与红利再投资,投资者可选择现金红利或将现金红利自动转为相应类别的基金份额进行再投资;若投资者不选择,本基金默认的收益分配方式是现金分红; 3、基金收益分配后各类基金份额净值不能低于面值,即基金收益分配基准日的各类基金份额净值减去该类别每单位基金份额收益分配金额后不能低于面值; 4、法律法规或监管机关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在不违背法律法规及基金合同的规定且对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无实质性不利影响的前提下,基金管理人经与托管人协商一致,可在按照监管部门要求履行适当程序后调整基金收益的分配原则,不需召开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但应于变更实施日前在规定媒介公告。
风险收益特征 本基金为债券型基金,其长期预期风险与预期收益高于货币市场基金,但低于混合型基金和股票型基金。 本基金可通过内地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投资于香港证券市场,除了需要承担与境内证券投资基金类似的市场波动风险等一般投资风险之外,本基金还面临汇率风险、投资于香港证券市场的风险、以及通过内地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投资的风险等特有风险。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